大美不言——品味赵文竹禅画意境之美

中国画讲究意境之美,何为意境?即是指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闪烁着生命之光、无限深邃的思想空间。还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天地人的理解,内心情怀的呈现,是一种看得见,摸不着,但触及心灵的美。在此,笔者通过对赵文竹老师一幅作品肤浅大略的解读,初步认识其作品为我们呈现出的多维度意境之美。

我们形容一幅书画作品有意境,常常会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如诗如画,直观表达了一种意境之美。赵文竹老师的作品,诗画辉映,富有意境之美。画中的小诗,小字句,更是蕴含人生大哲理,是作品的点睛之笔,折射出思辨通透的光辉,启迪智慧,俨如甘泉,滋润心田,也生动反映出作者乐观淡定、上下求索的人生态度。

有一幅画,笔者第一眼看到,即印入心田。这幅作品,画面构图简洁,冷暖、明暗、虚实的处理恰到好处;笔墨线条简单粗犷,但枯润、浓淡、刚柔把握精到;笔法厚重、飘逸、爽利。轻描淡写之间,平易朴实之中,流露出真性情。

画面中,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近处,一人端坐于巨石之上,望着远处的群山;不远处有一处房屋,一人忙于屋内。屋后大树,高耸云天,生机勃发;远处,群峦叠嶂,如有轻云薄雾缭绕。整个画面,远近呼应,景物错落有致,大面积留白,为观者创设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初品,这幅作品展现出一种超脱自在的意境,“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要说作品仅仅表达作者洒脱自在的情怀和超然物外的意境,只能说看透了一层意思。

细品,这幅作品,亦展示出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画面中,山峦、树木、房屋、巨石、人物,以及景物之间的关系、人与景物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致勾勒出作者的创作轨迹。作者所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依托实境,又升华了实境,意即托物言志,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体现出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原理。

再品,透过这些虚实相生的创作逻辑,继续前行,或许我们能触碰到作品意境的更深层次特征,即作品力求展现的生命本身的美。作者通过与大自然的交流,与宇宙万物的交流,感知生命的律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作者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律动的体验,人心虽小,却可以映射宇宙万物的生命与灵气。

解读到这里,或许我们会认为,该作品的意境已经相当高远了,还能不能再进一步。没错,对于一般的艺术家而言,确实走得相当远了。不过,真正的大家,对于意境的把握,会做到:大到无边,又能收归一点,有收有放,收放自如,游刃有余。作品真正表达的,还要回归“人心”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即明心见性,上升到信仰的高度。

这幅作品,通过诗文表达了作品核心意旨,回归到“人心”本身,这或许是作者多年以来注重内心修炼的结果,即通过禅修,实现明心见性,并将这种感悟反观到作品中去。“大德,不谋位,必得其位。巨匠,不争名,必扬其名。”文字直抒胸臆,表达出作者的核心价值,一种对人生的坚守、对信仰的坚定、对未来的坚信——这大概才是我们真正要去领会的精神实质。

笔者无意批判当下社会的浮躁和林林总总的弊病,不过,大多人缺乏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认知、探求和反思,普遍缺乏信仰是不争的事实。三观不正,很难说谁受到的损害最大,对社会的不利影响是存在的,蒙蔽了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直接导致了很多人在艺术道路上不能行稳致远。

这也难怪,高旻寺的德林老和尚会对赵文竹说:“高旻寺过去之所以没有挂画,是我还没有看到能和高旻寺这个道场相匹配的画,高旻寺决不将就,遇不上够匹配的画,就宁肯空着墙皮,不挂画。现在,我就认准你了。”

大美不言——品味赵文竹禅画意境之美
  • 19岁少女非要整成“刘亦菲”,连名字也高仿,6年后她现状怎样?

    2016年7月15日,一家叫做诺德的整形机构召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该机构宣称将开启造星计划,将选手一对一打造成成“刘亦菲”。这一新闻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经过改造,这位年仅19岁19岁少女非要整成“刘亦菲”,连名字也高仿,6年后她现状怎样?

  • 网传于谦60亩马场拆迁,疑获赔4亿,本尊出面回应:能赔4亿就好了

    有一个人的三大爱好就是,“抽烟,喝酒,烫头”,大家知道是谁吗?没错就是于谦,近日,网传于谦60亩马场拆迁,疑获赔4亿,是真的吗?大家好,这里是哈哈和你讲娱乐,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于谦,喜欢他的先点点关注哦网传于谦60亩马场拆迁,疑获赔4亿,本尊出面回应:能赔4亿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