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积安:为母亲拒上春晚,与初恋结婚,北京的家是父老乡亲落脚点
“春晚年年都有,妈妈却只有一个。”
17年前,央视春晚节目向魏积安表示离开可能错过上春晚时,他作出以上这个回答之后,连夜赶回母亲身边。
他的身上,饱受赞誉的不仅是他的孝道、和初恋结婚至今超过40年保持零绯闻,以及成为乡亲们的“老伙计”。
实际上,他这一生为军队和艺术的奉献,也堪称光辉。
1956年,他出生在山东烟台一个农村家庭,父母以务农为生。
家中兄弟姐妹五人,再加上父母便是七口之家。
纵使他是家中“老幺”,但也逃不过“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的现实。
从小,哥哥姐姐年长他几岁,在他们下地干农活的时候,经常会让他留在家里玩耍。
他不但没有像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疯玩到忘了回家,而且还总是把家里打扫干净和把水缸装满了水。
他印象十分深刻,他第一次把水缸装满水的时候,妈妈和哥哥姐姐一脸难以置信。
那时他年纪比较小还挑不起家里的大水桶,他便用家里的洗脸盆一趟趟地去打水,直到把水缸装满。
看到他被脸盆磨得又红又肿的手掌,妈妈和哥哥姐姐们十分心疼,让他不许再继续这么做,因为对于大人来说挑几趟就能装满水缸。
他表面上虽然答应,但却没有停止自己的行动。
还未到上小学的年纪,他就已经承包了许多家务。
上了小学之后,他身体长得更快,比同龄的孩子高出许多。
身体上的优势让他十分开心,承担了更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尽量替其他家人多分担一些。
家务活干了不少,学习也没落下,他经常在山上一边割猪草,一边背诵课文。
回到家,先把馒头放到灶上去小火慢蒸,然后便开始写作业。
他本来就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再加上乖巧懂事和贴心,每一个家人都对他十分宠爱。
1974年招兵时,他政治背景和身体条件都符合要求,进入部队成为文艺兵。
在军中,从小出生于农村家庭且长年淳朴勤劳的作风,让他饱受上级和前辈们的重视和喜爱。
他每天除了出操和站岗的时间以外,其他的时间他都在学习文艺课程和练习。
学习成果没有辜负他的努力与坚持。
1976年,他凭借着优异的文化分和专业分,考入新疆话剧团。
这一年他已经20岁,除了在表演上已经颇有水平之外,还有惹人注目的外在条件。
一米八的身高,帅气的长相,浓眉大眼显得一身正气又不失斯文。
进入话剧社之后,他拿出从小到大的淳朴和在军中的优良作风,为人处世谦虚朴实,学习和工作上刻苦努力一丝不苟。
当时他是全烟台唯一一个考入新疆话剧团的考生,足以看出在演技上已经具备一定的水平,可当他进入话剧社之后,他把从前的成绩归零,以一个新生的姿态向前辈、同事请教和学习。
他所扮演的角色,他除了观看前辈们表演过的样板戏之外,还会进一步揣摩和创造,争取在不改变已有的角色形象之上,进一步让角色更加饱满和精彩。
当他在新疆话剧团过得十分充实与快乐之际,他的生活却一不小心就被一个女子搅乱了。
1981年,他到北京表演,在同一场演出中,他认识了一生挚爱的董贞琼。
如果你问他信不信“一见钟情”和“再见倾心”。
他会回答你,在没有遇见董贞琼之前是不信的,在遇见董贞琼之后彻底相信。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他的生活彻底被魂牵梦萦的姑娘搅乱了,心动的感觉十分美好,现实却十分令人苦恼,他与对方有着天南地北的距离。
董贞琼在北京,他在新疆。
那时,董贞琼的要求是如果他能到北京工作,才会跟他在一起。
他知道对方的要求并不苛刻,毕竟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纵使爱情再美好,也很难说服父母答应她远嫁当时还十分荒凉落后的新疆。
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异常努力地想要挤进北京的相关单位。
可纵使他十分优秀,却也难如登天。
1983年,他没有如愿地调往北京,而是被分配到南京戏剧社。
他不想让董贞琼知道自己的挫败感,反而故作轻松地表示:咱俩的距离又近了一步。
然而,他的努力,董贞琼全都看在眼里。
她说服了父母之后,直接奔赴南京与他结婚了。
婚后,两人虽然保留着异地的工作与生活,但对二人的感情并不构成任何影响,并且很快迎来了爱情的结晶。
儿子魏川出生之后,夫妻二人商量之后一致决定,先让儿子到北京跟着妈妈生活,然后爸爸努力争取尽快调任到北京的相关单位。
之所以选择儿子先到北京生活,是因为有外婆可以帮忙带,妈妈可以继续工作。
1985年,他的申请被通过,进入总政话剧团的他,终于实现了与妻儿团聚的愿望。
成为总政话剧团的一员,他继续延续着自己常年的军人优良作风,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演技扎实且舞台经历丰富的他,没有上级的安排,他从不眼红其他演员的登台机会,干着许多杂务也从不抱怨。
登台时,不管大角色还是小角色,他都用心揣摩认真表演,有时候甚至只是充当舞台上的背景板也都甘之如饴。
他优秀的表演能力和个人品质,上级都看在眼里。
他在总政话剧团所扮演的角色,也逐渐变得重要起来。
1987年,他凭借着优秀的个人成绩,考入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继续深造。
一边读书一边工作,还照顾着一家老小,是他那个时候的生活写照。
都说事业和家庭难以平衡,而他则是把这道难题做出最优解的人。
在工作上,他节节高升。
1990年,他不仅获得话剧中重量级奖项“梅花奖”。
1991年,他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春晚的舞台。
人生中第一次登上春晚时,他是参演了小品《乡音》,作品中他的一句“我说,伙计啊”成为了至今亿万观众对他的深刻印象。
从那个时候开始,几乎每一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都有他所留下的精彩表演,比如《擦皮鞋》、《问路》、《柳暗花明》等等。
九十年代,他也参演了许多影视作品,脍炙人口的作品有《炊事班的故事》、《商界》、《如此多娇》等。
事业上节节高升的同时,他也把家庭照顾得很好。
他到达北京安顿好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之后,便与妻子商量将自己的母亲接到北京共同生活和照顾,妻子欣然同意。
老妈妈到达北京之后,他与妻子到了周末就会带着老人家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和景点,让大半辈子生活在农村的老妈妈也得以见识到国家山河的锦绣与繁华。
妻子太忙时,只要他有时间,他便会买菜做饭包揽家务。
他原本以为三代同堂是妈妈最大的心愿,可惜并不是。
当其他家庭成员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时,老太太便觉得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房子里和陌生的大城市显得特别孤单,就更加思念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故土和人群。
在了解妈妈的苦恼与思念之后,他遵从了妈妈内心的想法,将妈妈送回故乡生活。
将妈妈送回老家生活之后,他除了每天一个电话跟妈妈唠唠嗑之外,而且还时常回去探望。
只要放假,他便不辞万里地回到老家去探望妈妈,陪妈妈说说家长里短。
纪录最高的一年,他回老家11次。
他不怕奔波,老妈妈却反而“嫌弃”他回家太频繁。
虽然前面说他在“平衡家庭与事业”这道难题做出了最优解,但有时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2006年,也就是他母亲去世的那一年,是他家庭与事业难两全的时候。
母亲去世之前生了一场大病,他经常忍不住回去探视。
而当母亲的病彻底暴发且濒临死亡的时候,却是他正在进行央视春晚节目彩排的重要时期。
他向央视节目组表明了原因,节目组表示一旦他离开很可能就上不了春晚。
他只能万分感慨地表示:春晚年年都有,妈妈却只有一个!
在向节目组和同事表达了歉意之后,他回到老家守在老妈妈身边,直到老太太驾鹤西去。
妈妈去世之后,他按照家乡的习俗,穿麻戴孝守灵三天三夜。
结束妈妈的身后事时,他还在计划继续留在老家一段时间还是回北京时,他接到了央视春晚节目组的电话,让他办完丧事后尽快返程,因为央视节目组并没有拿掉他在春晚舞台上的节目。
那一年,他在央视春晚舞台上的节目依然是小品。
那时候他因为刚刚失去母亲而心情沉重,可当他站在舞台上时,他便有了演员的使命,那就是必须将角色尽情挥洒,让作品呈现最好的效果,方才不辜负亿万观众的舞台。
这用他的话来说:不辜负他人的喜爱,为了逝去的人,更也为了活着的人。
而他不辜负的不仅是观众,还有他的乡亲们。
山东老乡上北京有事,不管是找工作、做生意还是上学等事情,几乎毫无例外都会找他帮忙或者借宿。
纵使已经成为大明星,但他却没有大明星的架子,秉承着山东人热情好客的本质。
他在北京的家成为老乡进京办事的落脚点,在一开始他的妻子也有极不舒服的情绪。
可后来跟着他一起回老家之后,妻子见到乡亲们对夫妻二人的热情和亲切,妻子便再也没有了从前的情绪,反而与他一同热情接待老乡。
他感谢妻子对他的包容与理解,也感谢妻子陪他走过婚姻多年一直无怨无悔。
如今夫妻二人已经结婚40年,他几十年在外工作都保持零绯闻的记录,这既是自爱,也无疑是对妻子的爱与回报。
2012年,已经阔别春晚舞台多年的他,再次与郭冬临在春晚的舞台上合作小品《面试》。
这些年来,他之所以没有上春晚和参演影视剧,不是他名气下跌,而是他忙得抽不出时间。
那时因为他被升职为单位的艺术总监之后,每天的工作变得更加繁忙,除了要监督彩排节目之外,自己也有演出的任务。
他选择放弃了参演影视作品和上春晚这种明显更加容易让观众记住的机会,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关注量不大的话剧事业中。
这些年来,他除了每年平均下部队演出70场的工作之外,还凭借着长年从事话剧工作的功底和造诣,创作了《冰雪丹心》、《士兵们》等优秀的话剧作品,为繁荣军队戏剧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他的作品不仅在全军中饱受赞誉,而且还先后获得二等功和四等功,并且成为首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更是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军先进文化工作者”称号。
魏积安:为母亲拒上春晚,与初恋结婚,北京的家是父老乡亲落脚点